耐火度
耐火材料的使用性能是指耐火材料在高温下使用时所具有的性能。包括耐火度、荷重软化温度、体积稳定性、抗热震性、抗侵蚀性、抗氧化性、抗水化性、耐真空性、高温蠕变性等。其中,抗侵蚀性是指抵抗各种侵蚀介质侵蚀的能力,包括抗熔体侵蚀性,抗气体侵蚀性,重点介绍抗渣性、抗酸性、抗碱性、抗CO侵蚀性等。
耐火度是指耐火材料在无荷重时抵抗高温作用而不熔融和软化的性能。耐火度的意义不同于熔点,熔点是纯物质的结晶相与其液相处于平衡状态下的温度。由于耐火材料一般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多相固体混合物,其熔融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
耐火材料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各相分布、结合状况对其耐火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各种杂质成分特别是有强熔剂作用的杂质成分,会严重降低材料的耐火度。因此,提高原料纯度、严格控制杂质含量是提高材料耐火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艺措施。
由于耐火材料在实际使用中,除受高温作用外,还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及各种侵蚀介质的侵蚀,服役环境非常复杂,所以耐火度不能作为耐火材料使用温度的上限。
耐火度是判定材料能否作为耐火材料使用的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耐火度达到1500℃以上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即为耐火材料。
耐火材料的耐火度通常都用标准测温锥的锥号表示。各国标准测温锥规格不同,锥号所代表的温度也不一致。世界上常见的测温锥有德国的塞格锥(Segerkegel,缩写为SK)、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测温锥(ISO)、中国的标准测温锥(WZ)和前苏联的标准测温锥(IIK)等。其中ISO、WZ、IIK是一致的,采用锥号乘以10即为所代表的温度。
测温锥的中国锥号WZ、前苏联锥号IIK和SK塞格锥号、德国标准、美国标准对照表见表2-8.
